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求生記(三) 被動的無能

上次說到辦公室有各種的無能事物,其中無能也有很多種,包括「被動的」:盡量找藉口表示不是自己的工作範圍;「主動的」:把同事和下屬做的好事說成是自己的功勞;甚或經常指別人出錯,以掩飾自己錯處,這時候他們是很有殺傷力的。

最近在報章求職版有個廣告,招聘一名公關部副部門主管,必須是個「native」英語背景的人,只負責修改部門的文件。這立即令人聯想到幾個情況。一、那部門的主管英文很糟,要找個副手修改英文;二、這部門的其他職員英文也很糟,日常文書需要找人專門修改。

而更實際的情況,往往是這部門主管推說自己太忙,沒有時間修改手下人的英文文件。這樣其實說不通,既然如此,何不找幾個會寫良好英文的手下?我就曾以八千至一萬元聘得兩名英文比很多律師還要好的大學畢業生,其中一個還是英國回流的。

然而那招聘廣告的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它首先假設了「native」英語背景的人英文水準一定好,而非「native」的人水準一定不及。曾經見過一名「native」英語背景的人士英文書寫糟透了,卻也在公關界任職,當時立即就決定此人和公司是永不可錄用的。

但登廣告的這機構還面對一個更大的難題,就是他們這部門主管既然無能力聘請英文良好的低級職員,那麼是否又有能力分辨來應徵副主管的「native」英語水平?需知道「會講」不等於「會寫」。

最嚇人的是這則廣告其實出自一個面向國際、專門處理海外商貿推廣活動的龐大政府支助機構。顯然納税人的金錢被逼花在這修改英語之上,為無能付出了代價。

本來英語能力和辦事能力並不一定有關,很多上市公司主席、大機構CEO工作能力超卓,英文水平沒甚麼要緊。然而部門主管和中層管理人員,卻是每天親力親為處理各種文書要務的關鍵,若連書寫和分辨良好英文的能力也欠奉,而推委以至為此增聘人手,便是其上司和機構的大不幸。

以上是一個典型「被動的無能」例子。

…待續